查看原文
其他

芳华票房已破十亿,听原作者严歌苓谈谈那些“背后的故事”

2017-12-29 国际出版周刊


由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冯小刚导演拍摄的影片《芳华》还在持续热映,目前票房已过十亿,引发一场浩浩荡荡的关于当年特殊时代背景下青葱岁月的追忆。



▲电影《芳华》海报


很多人看《芳华》都哭了,可能就是因为即使是在不同的时代里,我们经历的都是同样的青春。


早在电影上映之前,严歌苓曾参与两场关于《芳华》的访谈,分享关于她是如何创造这部作品。一次是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宋强主持的与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的对谈,另一次是南方周末、新京报、新华网、北青报的《芳华》媒体群访。


本次国际出版周刊为大家整理出这两篇访谈的精华,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本人是如何理解“芳华”和那些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2017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

—三个女兵一台戏

嘉宾:严歌苓、陈思和(复旦大学教授)

主持人:宋强(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


▲冯小刚式“文工团”情结与自身经历的融合




▲严歌苓与冯小刚



对于宋强老师提出“为什么会创作这部小说?”的问题,严歌苓谈到起因是4年前冯小刚导演跟她建议共同创作一部文工团题材的电影,而严歌苓本人也有过部队经历,便基于她那些真实战友的事情,慢慢回忆起那些生动的细节和每一个人物,这部小说应该也可以说是最贴近她本人及亲身经历的一部小说,有很特别的意义。关于里面的四个女主角:萧穗子、郝淑雯、林丁丁、何小曼,以及男主角刘峰,严歌苓是这样创作出她笔下的这些人物:


讲了大量的真话,讲了很多我对当年的一 些战友,尤其是何小曼这样一个人物的忏悔,以及很多在青春里发生的一些现象的反思,还有我很长时间一直在想,人群集体里对一个弱者的迫害这种欲望是哪里来的,这是我们人性当中的一个弱点,由于这样的一个现象,导致了我们整个4个女兵不同的命运。


当然了,这里面的男主人公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一个模范英雄式的人物,那个时候就是平凡即伟大,每个人帮我们每个人的忙,修个地板、帮我们钉过钉子、补过袜子的模范,在那个时候这样的人就是英雄,他的英雄因为他平凡,他平凡到了最不起眼的,但是他是具有美德的人。一个英雄到底可不可以爱,可不可以爆发一个男性对女性的接触,这样的一个接触导致了我们所有人命运的走向,也许不会那样走的一个走向。所以我觉得就是我写这部小说的起因、过程。




▲宋强主持,严歌苓与陈思和对谈



萧穗子这个角色是严歌苓本人的投影吗?


看过电影的人应该都知道,电影里有一个叫萧穗子的角色,而整个故事也是由她作为第一人称来进行叙述,所以稍微有所了解的观众会将穗子当成严歌苓本人,对于这点,她本人是这样说的:

   

我觉得我本人是一个比较怯懦的人,我是一个不敢得罪多数的人,我不大喜欢让人家不高兴,我这个人活着就是让方方面面每个人都特别高兴,但是萧穗子不是这样的,萧穗子敢说很多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她是一个层面上的我,因为我对这个人物的认识是不可能写出来的,我写一个江洋大盗可能这江洋大盗也有认同感,萧穗子和我的关系就是萧穗子这个人你们把她认为是我,我很得意,我写散文的时候就发现我是一个很难直面读者的,严歌苓发议论了我不敢发了,但是萧穗子发议论了没关系,我是一个非常得罪大众的人,但是萧穗子不怕的,她比我勇敢、深刻,我深刻的东西放在她身上。




▲电影《芳华》海报


电影《芳华》:从原著中来,到生活中去


关于小说与电影之间有哪些区别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那么作者本人如何看待电影和小说之间的关系?   


这个电影拍得非常美,非常有我们那样的女舞蹈演员的生活,我觉得让现在的青春爱情片的观众们会感觉到很满足的,我们那个时候的爱情是被禁锢的,男女之间的触碰也是禁锢的,由于禁锢而产生的这种美是真的非常美,让人感觉到原来任何情感,任何美的东西都是有一点哀愁、被禁锢才更美。

 

当然,原著中肯定会有很多情节是电影里是无法表现的,尤其小说和电影作为两种艺术表达的形式,对于读者和观众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强烈建议大家在看完电影之后再去看看这个小说,可能会别有一番感悟。





 

《芳华》媒体群访

媒体:《南方周末、《新京报》、新华网、《北京青年报》

 

文工团集体记忆,时代的烙印


上面提到严歌苓有着多年的军旅生涯,也是从文工团出来的,因此这部作品的创作更加真实和贴近那个年代,而这段青春记忆给她本人也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南方周末:您说的文工团生活,具体来讲给您的烙印是什么?


严歌苓:给我的烙印是,比如我是一个小孩,当时跟我女儿一样大,12岁。那时文工团等于是一个小国家,有老的,有小的,有男的有女的,有山东人,有北京人,有河南人,天南海北,组成这样一个国中之国,是一个军队大院里面的非常完整的社会。作为一个小孩来说,她要幸存下来的话一定要学会去察言观色,一种生命要活下来,一定会很快的适应一个环境,怎么讨人喜欢,怎样对付以男人为主体的那种强大的支配力,这就是催我早熟,在感情上和处事上的早熟。所以我是非常早熟的人。




▲电影《芳华》海报



新京报:刚才讲到军旅生涯,您的很多之前的小说也围绕这个主体,比如《七个战士和一个零》,还有《我家有女初长成》,再到今天的《芳华》,整个过程不断的对战争有一个反思,对军旅生活有一个反思,到今天这本书跟之前的角度,除了刚才所说的那种超越之外,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或者想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感受?


严歌苓:人每过一段时间,比如咱们拿十年做一个对比,一段同样的故事,可能你长了十年岁数之后来写,你会有非常不同的感受,就是因为你的阅历在不断的变化,你的感情在不断的变化,从我最开始的一些价值观可能没有变化,我的价值观没有特别大的颠覆性的变化,但是因为你的阅历,你去了非洲,又去了东南亚,再去欧洲住,每个国家走,我这样的经历不可能不影响我对一个故事的表述方式,我对每个人物的不断的翻来覆去的观察,然后把这个人物刻画出来,我所有的这些经历不可能不影响我的刻画方式。



▲那年“芳华”,一切都很慢


在《芳华》原著包括电影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七八十年代背景下美好的感情内核与价值观,那还是一个人们会写情书来表达爱情的年代,比其现在更迟缓、更稳重、更节制。对于那个时代的爱情和对现在爱情的看法,严歌苓也有着很深的感触:


现在我不知道怎么谈恋爱的,我又不去谈恋爱。我觉得最理想的,你会写情书,两个人要用心去表达,情书都不会写的也没有这种交往,这是不是很大的遗憾?爱情的各种段落,你缺了很诗意的段落,那不很惨吗?现代人情书都不写了,到老了拿出来看看一张张的纸,每张纸都是实实在在的,都是白纸黑字的一种结盟,这种结盟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在你的潜意识里就给你一次一次确认这个爱情。





北青报:大家现在不再写情书,没有比较美好而私密的交流,您觉得这个时代是不是还挺不可爱的?


严歌苓:没有,我觉得一切都太快了,太昙花一现,出现的很快,成熟的很快,盛开的很快,怒放的很快,最后凋谢也会很快。就跟我们生活当中来不及品味,一天就匆匆过去了。所以你读木心的诗,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所以没有什么我也不恨它,我也不觉得不可爱,我只是觉得可能是一种诗意的缺失,现在没有人喜欢诗了,觉得写诗、读诗挺没用的,有用的事还来不及干。但是每天花半个小时,我经常跟我女儿说又不学德文,她说但是我花十分钟读诗,诗也是一种外语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得学,不要忘了这种语言。好的文章里都有诗,都是诗,为什么用这样的节奏,在哪里打标点符号,一定是有诗意的。

    

《芳华》: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

这句电影中的台词,很多观众都印象深刻。但在这个故事里,关于善良和人性的抉择却一直在矛盾中纠葛,除却青春本身的美好之外,更多的还有时代的残酷和理想主义的飘散。

 



▲电影《芳华》剧照



新华网:小说163页有对于“我们”这个群体非常深的一段话,“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我们高不了,我们要靠一个一直高的人低下去拔高。是不是因为您过往的经历造成对人性被恶,对这一点有特别深的体会?


严歌苓:人性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其实人性里最大的一点是要安全,高了你就安全,低了就不安全,你的地位高,你对安全的占有更大一些。所以我刚才讲的这个,我们很多非常基本的,你不能说他是恶,它又这么无力,人性是非常无力的。

    

新华网:这部小说写青春,如果现在让您回到青春时代的话,你对20岁时候的自己说什么?


严歌苓:我会对自己说,你白干了八年舞蹈演员。但是我不跳八年舞,我也不会有部队生活,从小就进入成年人社会的经验,也不会早熟,也不会这么早在西藏这么辽阔的地方,地理环境对人的心里有特别大的关系,要是在上海小弄堂、安徽的小巷子长大的女孩,肯定不会像我现在这样关心全人类,哪都喜欢,这跟我早年四海为家有关系。





看完严歌苓是这样谈及《芳华》和它背后代表的意义,相信大家对于这部作品也有了新的体悟。


那么,看完《芳华》之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属于你的芳华又是什么样的呢?欢迎在留言板里与我们一起分享。

 

 • end • 



文章来源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图片来源 | 网络

编辑 | 雒文佳





点击橙色关键词看更多有料新闻:


Bloomsbury China | 企鹅兰登书屋 | 爱上有声书  | 德国图书业 | 北美出版市场 | 欧洲出版市场 | 世界儿童文学经典 | 印度尼西亚出版业 | 越南出版业 | 美国书展 | 新加坡出版业 | 阿布扎比书展 | 米歇尔 · 科曼 | 约旦文化局局长专访 | 中国出版与IPA | 沙迦书展 | 数字图书馆 | 邬书林 | 李学谦 | 漫威 | 普利策 | 侦探小说 | 博洛尼亚童书展 | 悬疑推理小说 | 人民的名义 | 美国有声书市场 | 贝塔斯曼 | 刘九如 | 百年巴诺 |  玛利亚•耶稣•基尔 | 贝塔斯曼 







国际视角 文明互鉴

邮发代号:1-189

网      址:www.ipubl.com

投稿邮箱:ipweekly@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